中科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nb.ifeng.com/a/20190527/7447319_0.shtml
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
贬谪云南35年期间,杨慎写下了大量诗文,铭记着一个大学问家对南丝之路(灵关道、五尺道、沐源道等)山川、风物、气候、关隘等的真实记忆,具有很大的文献学、地理学价值。
我在四川省图书馆和成都新都区桂湖杨慎故居陈列馆等地收集杨慎“路线图”时,犹如外地司机初次开到重庆盘龙立交时两眼一抹黑,百度导航提醒请切换到高德导航,高德导航提醒请切换到百度导航,让人如坠五里雾里一般:贬谪35年,7次往返滇蜀,建昌道(灵关道)、五尺道、沐源道,陆路、水道,几十个驿站,诗歌、笔记……让我掉入一个由纷繁时空构架的巨大网络里,很难厘清线路。这里只能避轻就重,把跟南丝之路有关的“路线图”勾勒一下。
明嘉靖六年()年,杨慎编著《滇程记》,详细记载了作者对被贬出京后,途经鄂、湘、黔、滇四省的沿途见闻,翔实可信。所记山川俚俗风谣和地理风貌等十分珍贵。《滇程记》现有万历三十三年()刊本.云南图书馆藏传抄本。
《滇程记》开篇,杨慎写出他对于明代入滇通道的认识:“中州达滇有三路,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崖曰古路,秦常頞略通五尺道、武侯南征乃大辟焉,唐曰姚嶲路。起泸州、溯永宁、走赤水、达曲靖,曰西路,唐天宝中,出师伐南诏亦由此进。至元世始开邮传,今因之焉,出湖藩、转辰源、经贵州曰东路。”
从开篇可知,生活在明中期的杨慎对元代始开、在明代受到重视的入滇道路还是比较熟知的。他初次入滇自己,走的是普安入黔道,因为普安入黔道是明朝中原入滇的重要通道。普安,位于贵州省西南部。普安入黔道,开通于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开通以后迅速成为云南通往中原的要道。南下时,不仅杨慎从此路入滇,稍晚于他的徐霞客(—)也是沿此线入滇,说明这是一条“热路”。在杨慎的笔下,这条古驿道道路险阻,峰巅嵯峨,山耸连绵,盘折重叠,溪河密布,山高谷深,坡陡地薄,大江滚滚,白浪腾空,银花飞舞,天险难渡。
除了《滇程记》,杨慎还写了许多记录入滇行程的诗作,比如《关岭曲》四首中,就有“关索危岭在何处,猿梯鸟道凌青霞”(《关索庙》),“不见行路难,哪知在家美。不见险与巇,哪知平如砥”(《京阙何迢迢》)。道路的险峻、旅途的艰辛、身心的疲惫,在这些诗中一览无遗。
这里说说杨慎第一次返蜀探亲的情况。
明嘉靖四年(),杨慎寓居云南安宁连然街,次年六月,他“惊闻父寝疾,匹马间道疾驰十九日抵家”。这是杨慎谪戍云南后第一次返蜀。他探父心切,从安宁出发,行经乌蒙(今云南昭通县)、盐津县石门关旧道,经到叙州(今四川宜宾市以南)北上,抵达家乡蜀中新都,风风火火,仅用了19天。
这条道路,是传统意义的五尺道线路。早在唐代,樊绰已在《蛮书》中详述了这段行程之险要,“阁外至夔岭七程,直经朱提江,上下跻攀,伛身侧足,又有黄蝇、飞蛭、毒蛇、短狐、沙虱之类”。而石门东崖的傍崖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虽然道险至此,但途程较短。从乌蒙到叙州,取陆路需七八日程。
途中,杨慎途径乌蒙铺时,作《乌蒙铺》一诗纪其事,诗云:“绝壁千重树万里,琼林锦石带丹枫。何僧肯住悬崖寺,虎啸猿啼夜半钟。”修建在悬崖上的古庙之状、虎啸猿啼之声,极言乌蒙古道之险峻,同时也可见这条道路行人稀少。
杨慎第一次返蜀探亲,花的时间比较长,前后约十个月。四年后他又再次回川探亲,依然走的五尺道,途中经历相对平淡。
嘉靖十七年()冬,杨慎第三次返蜀,走的是建昌道(也叫灵关道,汉代称零关道,任乃强先生叫“蜀身毒道”)。他北上到达大渡河畔的黎州(辖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每年春秋两季“水涌瘴发,行人渐绝……虽有不得已而行者,不遭风涛之限,则罹岚瘴之灾,流尸积谷”,而大相岭“高五六十里,四时多雪,昼日晦暝”,劫掠不断“非遇哨期群百数十人则不敢过”,以致于明人多倡议废此路,改修峨眉新道。十二月杨慎到达荥经,并在此地度过除夕,作《戊戌除夕赠荥经徐尹》(《升庵文集》卷十八《五言律诗》),嘉靖十八年()正月至邛州(今邛崃市),与邛州太守等相聚,二月方抵达新都。
明世宗嘉靖十八年()五月,杨慎开始从成都返滇。五月回到雅州,六月二十四日路过西昌,在西昌他兴致很高,和友人游邛海、登泸山,作《宿泸山》纪此事。《西昌县志》记载,原文为:“六月二十四日登泸山观火炬,相传有诗云:老夫今夜宿泸山,窥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碎,满天星斗落人间。”
杨慎后来几次往返滇蜀两地,也常走灵关道。那时的灵关道,同样是一条充满极度危险的崎岖之路。杨慎在他另的一本重要地理学笔记《滇载记》里,还多次写到了灵关道黎州(汉源)段的“栈道”。在他笔下,黎州的栈道有土栈和石栈之分,土栈修于原始茂密的森林山地,铺木为路,杂以土石;石栈是在悬崖绝壁上凿孔,孔中插入木梁,上铺木木板。栈道使人胆寒,又极为壮观,陡峻奇险处,牲口亦望而生畏。
杨慎后面几次返蜀,行程相对从容些,均选择了建昌道(零关道)。嘉靖十七年()十月,杨慎奉戎檄返蜀,他选择《滇程记》所记的“自邛、雅、建昌、会川渡金沙江入姚安、白崖”古路,回到四川。
建昌道是古代南丝之路的主线,路线是从成都出发,南下经双流、新津、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泸沽、西昌、德昌、会理进入云南境内,经永仁、大姚、姚安、祥云通至大理。早在商周时期,这条道路已经在民间通行。西汉武帝时,司马相如“通零关道,桥孙水”,开启了官方开通这条道路的先河。唐代称此路为清溪关道,是商旅往来、使节进贡的主要通道,同时也是唐与南诏、吐蕃征战的重要通道。宋代称此路为西川道。明代称此路为建昌道,沿袭了元代的道路走向。明洪武十四年()曾对建昌道“辟取山石,从江镇砌,阔三四丈。蕃箐河水九十九渡,于是新开直径,造桥五十有四,往来者便焉”。经整修,建昌道再次畅通。
从杨慎的《犯星歌四首》之“金沙江水绕环洲,江岸家家对白鸥。渔父长歌僰人曲,盐商爱上白夷楼”可知,杨慎当年行走建昌道,好几次是经由环洲(今云南武定)入川的。十月的建昌道,绿树遮天,花野遍地,“十月妖花红满烟,万家蛮书绿遮天。眼中忽见浑相识,梦里曾游瘴海边”。
建昌道沿途,以金沙江、大渡河、大相岭和九折坂最为难行。三国蜀相诸葛亮的“五月渡泸”见证了川南拉鮓古渡的难行,“四时多瘴气,四五月间发,人冲之死。”(清道光学士何东铭《邛嶲野录·关隘》卷十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四川攀枝花市文史专家刘胜利、张鸿春等考察认为,《三国演义》开篇词《临江仙》就是杨慎在拉鮓古渡写成的。嘉靖十七年(),杨慎从保山回乡省亲从拉鮓古渡渡江,次年从新都返回保山途中再过拉鮓古渡,夜宿于这座小山村,不仅写下《宿金沙江》,还写了这首《临江仙》。
明嘉靖十八年(),杨慎的《元谋县歌》,生动描述了他渡河之难行和沿途看到的灾民惨景:“遥望元谋县,塚墓何累累。借问何人墓,官尸与吏骸。山川多瘴疠,仕宦少生回。三月春草青,元谋不可行,九月草交头,元谋不可游。”(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