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是昭通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5年,在脱贫攻坚引领推动下,昭通大地之所以经历了一场思想观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文明风尚之变。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创新实践“”工作思路,精准扣好“四粒扣子”,突出做好“四篇文章”,打好打赢“五大战役”,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工作,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基础设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中心城市“一城三区”架构初步形成,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取得开拓性进展,社会事业和改革开放全面进步,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月18日,昭通市召开“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首场为昭通市经济社会发展专场发布会。本系列发布会共25场,全面展示昭通市“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脱贫攻坚的巨大成就和群众生产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进一步弘扬昭通精神,讲好昭通故事,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周年献礼,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昭通之变”系列新闻发布会经济社会发展专场现场实录
昭通市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办公室专职副主任晋雯作新闻发布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昭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最优、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最大、特色产业培育势头最足、城乡面貌变化速度最快、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在昭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五年来,面对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面对深刻复杂变化的国际国内形势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视察昭通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真抓实干,昭通正经历着一场思想观念之变、发展格局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城乡面貌之变、文明风尚之变,脱贫攻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一是困扰昭通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抓好脱贫攻坚,确保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坚持“双统领”“双保障”“双推进”,创新实践“”工作思路,精准扣好“四粒扣子”,突出做好“四篇文章”,打好打赢“五大攻坚战”,全市现行标准下.07万农村贫困人口、个贫困村、10个贫困县区全部退出贫困序列。11县市区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发展,控辍保学实现动态清零;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实现标准化建设,贫困群众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全覆盖;农村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全面达标,所有行政村和社区通硬化路、通客运、通网络购物、通动力电,广播电视信号覆盖率达99%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全部达标,“两不愁三保障”稳定实现。探索创新“跨县搬迁、集中安置、进城入镇、进厂上楼”安置模式,奏好建设配套搬家、就业产业支撑、管理服务保障“三步曲”,建成以靖安、卯家湾为代表的69个集中安置区,35.47万搬迁群众不漏一户不落一人迁入新居,实现从农民到市民的一步跨越。强化就业支撑,大力推动劳动力有计划、有层次、有保障地转移就业,贫困户、易迁户“零就业”家庭持续保持动态清零,全市.2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率达81.95%。
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推动经济发展实现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经济总量在提前实现比年“翻一番”的基础上,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突破亿元;预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6.6%,成为全省第5个投资达千亿元的地级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年的亿元增加到年的亿元左右,年均增长8.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和支出年均分别增长9%、9.1%;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幅和增量5年来均位居全省前列;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
三是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刻把握新时代产业发展大势,按照“老产业+新理念、新机制、新技术=新产业”思路,全力推进绿色食品牌、绿色能源牌、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同塑同造,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三次产业结构预计由年的17.5∶40.7∶41.8调整为年的18.9:37.4:43.7。苹果、竹子、马铃薯等高原特色产业实现量效齐增,亩产值万元以下低效苹果园全面消除,苹果种植规模近80万亩、综合产值突破亿元;竹产业规模达到万亩、综合产值达53亿元;以5万亩“洋芋帝国”和万亩规范化种植基地为带动,万亩马铃薯正实现“昭通大洋芋、世界马铃薯、扶贫大产业”的蜕变。昭阳区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示范县,鲁甸、大关、彝良成功创建省级“一县一业”特色县。以硅铝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新引擎正在加速形成,70万吨水电铝项目一期保持满负荷生产,二期一段通电投产,铝锭、铝合金棒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累计实现产值近80亿元;80万吨水电硅循环经济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电、烟、煤等传统产业稳步转型升级;全市工业总产值达.7亿元、年均增长9.4%。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不断优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昭通段)启动建设,“市县乡村”四级现代电商物流服务网络基本建成,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更多金融机构在昭设立分支机构,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
四是制约发展主要瓶颈得到根本性缓解。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跨越发展的筋骨支撑,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以大建设促进大跨越,持续掀起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热潮。全力打好县域高速公路“能通全通”攻坚战,“十三五”规划建设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建设,建成通车8条、加快推进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公里、跃居全省第三,除永善外10个县市区实现通高速。改造国省干道公路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公里,建成农村道路安防工程公里。铁路援建有力有效,成贵高铁通车运营,渝昆高铁开工建设,昭通迈入“高铁时代”。水富港扩能工程一期建成投用,二期工程加快推进。昭通机场迁建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航线从1条增加至10条,基本架起了与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区的“空中走廊”。白鹤滩水电站援建工程扎实推进,7个移民安置点的移民安置房全部封顶,5万移民即将陆续搬迁入住。页岩气勘探开发有序推进,水富至昭通天然气长输管道建成通气。20座水库下闸蓄水,一大批续建水库稳步推进。信息通信基础设施能力大幅改善,实现全市乡镇光网全覆盖。
五是新型城镇化发展取得创造性突破。坚持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围绕“一主两副、多点支撑”的总体布局,按照昭鲁坝区、县城集镇、特色村庄各容纳全市总人口三分之一的目标定位,加速构建“深度融合、特色彰显,无所谓城、无所谓乡”的城乡新格局,全市城镇化率提高到45%。中心城市“一城三区、若干小镇、产城融合、城乡一体”格局基本形成,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文体产业新区、乌蒙水乡等一批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靖安、卯家湾两座山水宜居新城初具雏形,建成区面积突破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突破70万人,“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特色魅力更加彰显。昭通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取得重大成效,16个工程类项目全面完成。城镇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功能配套逐步完善,城镇“两污”处理率均达到97%以上。水富圆满完成撤县设市,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县城”。扎西红色小镇、凤凰山国际文旅小镇等特色小镇建设有力有效,所有自然村实现干净整洁,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六是谱写“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昭通篇章取得开拓性进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决扛起源头责任、源头担当,深入实施赤水河流域生态治理“九大攻坚行动”,17座小水电站全部拆除并实施生态修复,流域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全覆盖,27个污水规范化处理项目即将有序投用,历史形成的万吨硫磺冶炼废渣生态修复完成三分之一以上,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屏障进一步筑牢。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散乱污”企业全面清除,扬尘、工业废气治理全面加强,中心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连续3年达到99%以上。严格落实河长制,创新实施“一个U盘下达河长令”,扎实推进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系统治理,32条出境河流实现条条清水出昭通。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竹还果.76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7.2%。以生态为底色、产业为特色推进“苹果之城”建设,统筹带动绿色创建和发展,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3个省级生态文明县城,山水宜居的美丽新画卷在昭通大地徐徐展开。
七是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整体性提升。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新冠肺炎疫情“堵、排、控、查、治”措施全面落实,常态化防控有力有效,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突出解决好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8.41万人。教育事业发展加快,“一村一幼”“班改幼”深入推进,“全面改薄”任务全面完成,20所普通高中项目即将建成,职教中心一期全面投用,学前教育毛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持续提升,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突破4万人;成功创建昭通卫生职业学院,昭通学院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得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专家组充分肯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医院全部提质达标,滇东北区域医疗中心落地昭通,医院医院启动建设,医疗健康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昭通荣获“中国文学之乡”称号,“昭通书院”建成投用。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8·03”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取得全面胜利,灾区生产生活水平大幅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55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全面铺开;开放招商迈出新步伐,累计到位市外资金亿元、年均增长11%。社会治理格局进一步完善,法治昭通、平安昭通建设成效显著,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十四五”时期,是昭通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乘势而上开创高质量跨越发展新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昭通探索的第一个五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持续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滇东北开发提速和崛起的新时代历史使命,紧扣“滇川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来定位,科学谋划实施好昭通“十四五”规划,凝心聚力、励精图治、开拓进取,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夺取昭通高质量跨越发展新胜利。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朱大庆主持新闻发布会
回答记者提问实录
云南日报记者:财政是经济的“晴雨表”。五年来,财政做了大量的工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问,五年来昭通市财政工作主要取得了哪些成效?
昭通市财政局副局长郑成才: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面对保持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以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实施减税降费政策等各项任务,财政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千方百计增收入、保支出,防风险、促发展,财政收支目标任务圆满完成。可以说,财政收入增长平稳、支出保障有力。
一是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85.0亿元,同比增长3.9%,其中,税收完成64.4亿元,占比为75.8%。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较年的55.3亿元增收29.7亿元、增长53.7%,年均增速9%,高于预期目标4个百分点,收入规模和增幅分别居全省各州市第7位和第6位。
“十三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4亿元,较“十二五”增收.5亿元、增长64.9%,其中,税收收入累计完成.8亿元,占比为74.3%。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是财政支出保持较高强度,支出规模创历史新高。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9亿元,剔除上年同期一般债券用于易地扶贫搬迁的96.01亿元,同口径增长14.5%,居全省各州市首位。年的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较年的.3亿元增支.6亿元、增长54.4%,年均增幅9.1%。
“十三五”期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完成.1亿元,较“十二五”增支.3亿元,增长79.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规模仅次于昆明市。强大的财政支出有力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是争取上级支持成效明显,重点支出保障有力。着力解决昭通“吃饭财政”和“三保”艰难现状,大力争取上级政策倾斜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央省的转移支付、地方债券、抗疫国债、专项资金等的支持,成效明显,“三保”、脱贫攻坚战、综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社会事业等领域支出得到较好保障。
四是财税改革深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紧紧围绕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增强财政治理能力和治理现代化为目标,深入推进预算管理体制、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财政核心业务一体化、预算绩效管理、地方债务管理、非税收入管理、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多项,全力支持配合各行业、各领域、各部门完成改革任务,为保障财政科学平稳运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昭通日报记者: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3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