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盐津,一个通地铁的中国县城

当内昆铁路修筑到这里时,实在找不到地儿了。要么在县城里进行大规模的拆迁,要么直接从县城下面穿过去。历史选择了后者,于是,一个通“地铁”的中国县城诞生了。

“地铁”当然是一种调侃,但盐津县城的确可能是中国最“艰难”的县城,地处关河峡谷,毫无施展空间,勤劳的人们只能凿石而居,问山要地,形成了迥异于平原城镇的生活状态。全长米的内昆铁路盐津1号隧道斜穿县城下方,其中有近米地段隧道最大埋深仅有3.4米,地表建筑林立,特别是一栋7层楼高办公楼正立于隧道顶上,大楼的部分桩基和桩底,距离隧道衬砌外拱顶深度仅4.8米。

列车从县城底下穿过,很快就停靠在盐津北站,这是一座设于悬崖高处的火车站,乘客从河边的道路要爬上5层楼才能进站候车。

其实,盐津北站更准确的名称应该是盐津北乘降所,从这里乘车只能登车后直接找列车长购票,不过盐津北每天也只有往返于云南昭通和四川内江的一对旅客列车停靠,车次为/次,这也是铁路部门仍然保留的公益“慢火车”。/次列车全程运行公里,沿途跨四川、云南两省,经内江、自贡、宜宾、昭通四市,从盐津北乘降所的客流就能看出,它依然深受沿途百姓的欢迎。

盐津北乘降所恰好位于盐津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从火车站出来,河边这条两车道的狭窄公路也是连接新旧县城的主干道,它已经给了游客一个很好的提醒,县城只会更加拥挤。

如果说重庆是山城,那盐津就是山城的极致。这里的“山”甚至有些过于强势,老城区只能在山和河之间的夹缝求生存。

(图片/君子之交J/图虫创意)

老城区的很多地方完全找不到平地,悬空的吊脚楼在这里最日常不过,只得这样以“人力”找到便利生活的平面。

它们一个紧贴一个,生怕浪费丝毫的空间。空间,是盐津最宝贵的东西。在中国的大城市,立体停车场还算新鲜的玩意儿,但在盐津,这个云川交界的小县城,却是不得不的选择。人们逛街,街也不够,同样可以向上发展,三层的奶茶店、四层的迪厅、五层的网吧……

在这里,任何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都会想办法利用起来。岩石的褶皱处搭上顶棚,正好放得下一台抓娃娃机,声光电效果齐全,以为岩缝里蹦出了精灵。

道路上方的空间还有潜力。楼与楼相接,中间“掏空”的就是县城的主路。我脑海里闪现了好多电影桥段,盐津太适合拍摄电影了,从空间上就能帮助导演拓展剧情走向。

桥下的空间当然也会利用起来,划为停车位算是相当常规的操作。拥挤的县城里,这户堡坎上的人家,甚至有几分惬意,上面有桥梁遮风避雨,前面越过堤岸是关河流水,入夜还有红色的灯笼随风摇曳。

在老城区,连人行道都是稀缺的。一边是车流,一边是楼房,只有当它们错开时才是行人能够移动的空挡。行人甚至很难掏出手机来看,因为眼睛要时刻捕捉可供移动的空挡。如果停下来看手机呢?那很可能成为拥堵制造者。但这条街不一样,它有人行道,它是老县城里最宽阔的街道。不过仔细观察,人行道更像是两边房屋“极不情愿”凹进去一块才留出来的,不能再多了,甚至不能给电线杆留出位置。

老城区里唯一能让人轻松一点儿的地方是连接关河两岸的新村大桥,一座年代久远的步行桥,这里没有汽车,站在桥上,能看到河水流淌,甚至产生了错觉,觉得这个峡谷足够宽阔。

新城区在老城区下游几公里的地方,有公交车,也可以步行前往。对盐津而言,这已经是能找到的最“平坦”的一块地了。

最意外的是新城区连接关河两岸的步行桥是一种极其少见的桥型——上承式悬带桥,甚至初看起来会有些反常识。这种桥型最早由美籍华裔建筑师林同炎在年首创,与同跨径的其他桥型相比,它被认为用料更省,结构更轻,是一种经济的选择。

新城区虽然比老城区“平坦”一些,但在空间的利用上同样费尽心思。比如这个特别像地下停车场出入口的,其实是国道的下穿道。为了给峡谷里的居民建一个市政广场,能伸开胳膊迈开腿,这次选择盖在了国道上。

当然我们没有忘记内昆铁路,它也一直顺着关河峡谷,就藏在盐津县城地下,偶尔才会露出这么一面。

云南省盐津县地处滇东北云川交界处,曾拥有盐井产盐并设渡口而得名,自古为中原入滇要道。秦朝开“五尺道”以来,盐津成为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年全线通车的内昆铁路纵贯盐津县,是一条容易被忽略的“景观铁道”,/次列车停靠盐津境内多个站点,非常适合观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95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