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贫记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跨越记

云南昭通,地处乌蒙山腹地。它全境96.3%的地域是石漠化严重的山区,大山深处的人们生存困难。全市多万人口中,年底尚有贫困人口万,11个县(市、区)有10个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

在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公路及G85渝昆高速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以几乎并行的姿态呈现眼前(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从过去的“路不通、业不兴、民生艰”,到建成立体交通新枢纽、36万群众搬出大山、崛起百亿级产业……近年来,当地全力决战脱贫攻坚,乌蒙之地变了容颜,从闭塞落后到跨越发展。

闭塞不通之地化身立体交通新枢纽

67岁的盐津县豆沙镇银厂村村民邵光前坐半小时摩托,来到豆沙关前的山脚下,沿着五尺道往上步行十来分钟便进入古镇赶集。前行中,五尺道、关河水道、内昆铁路、G公路、G85渝昆高速5条不同时期的交通线路以几乎并行的姿态呈现在眼前。

“以前村子不通公路,到豆沙关赶集要步行4小时。现在路通到家门口,摩托半个多小时就能到。”邵光前目睹了古道旁铁路、国道和高速公路几十年间陆续建成。他的孩子坐过火车,还沿高速公路坐汽车外出务工。

交通不通,制约昭通。昭通“十三五”综合交通规划重点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近亿元,得到了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当地政府也筹措了配套投资。

“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成为云南最大内陆港口和多式联运的枢纽(8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规划新建的12条高速公路全部落地,基本实现县县通高速;去年底成贵高铁建成通车和渝昆高铁开工建设,叙毕铁路将于年建成;直飞北京、上海等地的9条航线已经开通;“万里长江第一港”水富港扩能工程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成为云南最大内陆港口和多式联运的枢纽……“极不通畅”正逐渐变为“四通八达”。

动车组列车驶入成贵高铁镇雄站(8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难度超乎想象,在平原修一公里高速公路需万元左右,在乌蒙山区至少要万元。”主管交通的盐津县副县长邓驹说,但为了改善百姓生活,再难也要建。

昭通市有万农村劳动力,其中有万人外出务工。通达的公路铁路极大便利了劳动力外出,这成了攻克贫困堡垒的巨大优势。

与五尺道相连的豆沙古镇景区(8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新冠疫情发生后,昭通自1月31日起即在全市开展核酸检测,并最早于2月22日开通务工专列专车,由政府组织把劳动力输送出去。镇雄县碗厂镇党委书记申时国说:“今年送人打工,我们派干部用面包车到农户家接,到镇上新建的客运中心换车,再到县城坐大巴和高铁。”

交通的发展,不仅方便务工人员挣起了外地钱,还让村民更加舒心地吃上了“本地饭”。年,昭通市昭阳区迤那村通了高速公路。村民李顺才借机兴办农家乐,建活动室、鱼塘和花园,如今月收入数万元,还带动村里八名贫困户就业。60岁的弓河村村民周邦志是苹果种植大户,他种的苹果也通过四通八达的道路行销中外。

以前,从昭阳区开车到镇雄县要6个小时,今年年底高速修通后,车程将少于2小时。以前各地到镇雄县缓慢难行,现在镇雄县全县公路里程达公里,初步形成内联外通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我们将来的目标,是打造云贵川三省接合部的交通枢纽。”镇雄县委书记翟玉龙说。

在云南省昭通市靖安新区,54岁的搬迁户吴兆康主动申请担任了靖安新区“楼栋长”(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36万群众搬出大山城里安家

在镇雄县鲁家院子易地搬迁安置点村史馆的墙上,新旧照片形成鲜明对比:一边是一位农妇站在大山中歪斜的茅草房前,另一边是她搬入宽敞明亮的新楼房。

照片中的老人是71岁的刘世珍,去年8月,她一家三口从大山搬入鲁家院子,成为社区居民。她的变化是当地群众挪出穷窝、斩断穷根的写照。

这是8月21日拍摄的云南昭通鲁甸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刘大伟摄

年,在对万户居民的贫困状况进行核定的基础上,昭通全面启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探索中心城区安置、中心集镇安置、跨县安置等模式,因地制宜建设23个安置区,其中万人以上的有9个。目前,全市36万多贫困群众全部搬入新居,实现从深山到城镇的“跨越”。

云南昭通靖安新区的搬迁农民王仕坤在制作奶茶(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林碧锋摄

进城容易,扎根难。“最难的还是就业。”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表示,要通过创业、务工和发展产业,来改善搬迁民众的生活。

位于昭通市昭阳区的靖安新区,是当地的大型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在安置区广场上,35岁的搬迁农民王仕坤在卖奶茶,这是他第一次创业,一天最多能赚元。他说,新区住了几万人,有市场。“以前到深圳务工是为别人打工,回到家乡是为自己打工。”他说。

经过规划,昭通将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周边建设个蔬菜大棚、个食用菌大棚、60万平方米扶贫车间和45万平方米配套商业设施,提供岗位4.98万个,开发公益性岗位1.18万个,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能致富”。

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碗厂镇的竹林(8月8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有了工作,还要有便利的生活。“现在不愁吃穿,但还要帮大家真正变成城里人。”54岁的搬迁户吴兆康主动申请担任了靖安新区“楼栋长”,兼任保安,在记路、坐电梯、记家门等方面帮助住户。

在各搬迁新区,像吴兆康一样的楼栋长有名。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新增44所学校、33个医疗服务机构。9个临时党工委(管委会)、个党支部、名社区干部共同构建起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群众搬到哪里,党组织就跟进到哪里,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里。”杨亚林说。

在昭阳区和永善县交界处的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村民收获马铃薯(8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金良快摄

乌蒙大地崛起百亿级产业助脱贫

8月18日,一场特殊的视频会议在昭通国际会展中心举行。远在加拿大的世界马铃薯大会主席罗曼·库尔斯宣布,世界马铃薯大会授予昭通市“世界马铃薯高原种薯之都”的称号。

目前,昭通市完成马铃薯种植万亩。在昭阳区和永善县交界处海拔米的大山上,可以看到5万亩马铃薯高标准示范基地,伸展铺陈,一望无际,盛开着紫色和白色的花朵。

50岁的种植大户罗石富带领村民种了亩马铃薯。他说,当地采取“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党员带头,统一标准,集中种植,并利用了省农科院提供的先进技术和种子。“这样种出的马铃薯口感好,适应性和抗病性强,已卖到四川、重庆和广东,还有东南亚和中东。”

工作人员在云南昭通苹果种植基地通过网络直播售卖苹果(8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林碧锋摄

利用日照充足的条件,苹果产业也发展到80万亩。记者在果园里看到,树上的标牌注明由哪个合作社长负责、技术员是谁、果农是谁等。同样是规模化和统一化种植。

竹子种植达到万亩。这个新产业既能帮助农民增收,又能通过退耕还林保护长江上游生态。镇雄县碗厂镇官房村60岁的竹农王应学说,以前种烤烟和玉米,收入少,年响应政府号召,种了近50亩竹子,亩产斤笋,1斤卖3元多。他说:“政府关心我们,我们也要努力。老百姓要靠自己劳动致富。”

云南省鲁甸县在花椒林下发展特色养殖业(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江文耀摄

马铃薯、苹果、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成了昭通具有高原特色的产业。

截至去年底,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年末的.07万人降至15.9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34.8%下降至3.4%。今年上半年动态监测显示,未脱贫人口全部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昭通,史称“乌蒙”。当地群众说,以前有人曲解“乌蒙”为黑暗和蒙蔽之意,后改为“昭通”。如今的昭通正在一天天更加明亮、通达起来。(记者王长山、林碧锋、彭韵佳、姚均芳、华洪立)

来源:新华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ls/2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