卯足干劲走向幸福生活回访全国最大

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hg/210117/8598817.html

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榆通讯员赵晨“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醒目的红色标语在夏日阳光照耀下更显炽热与明亮。幸福大道两侧,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淡 色板楼错落有致。

这座刚满一岁的新城就是云南昭通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新城的主人是3万余名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记者在端午前夕,再次走进这座新城,感恩、幸福、喜悦洋溢在每位老乡的面容上。这里的乡亲从“山里”搬迁到“城里”,从“穷窝穷业”到“安居乐业”的蜕变。

从“忧居”到“优居”

告别穷山坡,搬到新城区,开启新生活。来自云南省永善县大兴镇骆丘村的吕正金已经72岁了,以前住的地方,海拔高、地不肥,只种得出玉米、土豆,房子也是漏风漏雨。自从儿子去世后,他与两个孙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艰难。能够免费住进7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老人说,“这一年幸福生活过得真快,全国脱贫攻坚也取得全面胜利,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免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感共产 的恩,记住 和 府的情。”

“以前想吃个啥必须等到赶场的日子才能买,现在楼底下就是超市,一应俱全!尤其是孙女上学,以前要走两个多小时才到得了学校,都是山路,还要过河,现在校车接送上学太方便了。”医院,医护人员正在为65岁的搬迁户蒋文德做免费健康体检,老人格外珍惜这幸福的改变。

时间回溯到年,这时是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年份。全国脱贫看云南,云南脱贫看昭通,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 贫困县10个,就在这个关键时段,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二局)承建的云南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建设。

该项目是大型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占地亩,总投资53.08亿元,总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包含安置房66栋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以及市 道路等多项内容。来自昭通市鲁甸、盐津、巧家、彝良、永善5个县搬迁群众户人入住该安置区,这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户人。因此,该工程也是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入住人数最多的安置区项目。

年12月20日,昭通3.9万老乡浩浩荡荡迁新居,告别了高山“忧居”生活,搬到新城开启了“优居”新生活。近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

美丽乡村蜕变

“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这是鲁甸卯家湾安置房项目的定位。面对庞大的施工体量和有限的建设工期,自项目启动后建设者从未按下过“暂停键”。傲风雪、战酷暑,只为早日兑现幸福城的承诺。

从建房到建城,建设的内容更丰富了、体量也更大了,挑战也就更大了,这考验的正是建筑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建设高峰期,项目每天需要工人人,而鲁甸县城原住人口不到6万人、且周边多个项目同时建设推进……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充分发挥央企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从云南周边就近调配,及时填补所需物资、劳动力缺口。在智慧建造上,利用BIM建模模拟施工全流程,解决了大体量、高密度交叉施工带来的管控难题,让抢工变得忙而不乱。一个半月内削平高差近60米的三座大山,两个半月完成16万米桩基施工,高峰期每日浇筑混凝土余方。

“能够快速在短时间内建造大体量高品质的工程,只有中国建筑这样的大型央企能够做到!”鲁甸县委书记夏维勇肯定了卯家湾安置区的建设单位。

中建二局才能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原计划需要三年建设的工程,让村民早日搬入了品质新居。

从“安居”到“乐业”,持续升级幸福

搬家是幸福生活的起点,为让易地搬迁群众“生根”安家,中建二局鲁甸卯家湾项目 支部持续发挥基层 组织的作用,让3.9万老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我小学没有毕业,不会啥技术,靠着给人做零工以及山上4亩土地产的土豆等农产品,勉强维持生计,经常到了年底还要借钱买粮食。”这是周应先搬迁前的生活,那时他住在鲁甸县新街镇新街村,35岁的他上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娃娃要培养。

随着鲁甸安置区项目的开工建设,周应先的生活也悄然开始改变。项目启动后,他加入了建设大 的队伍。刚开始,由于没有技术和文化,他只能做一些杂工活,一个月工资多元。

了解到周应先这样当地村民的状况,中建二局鲁甸卯家湾项目 支部积极响应 中央“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号召,在项目办起了“建筑帮扶夜校”。夜校由项目总工程师等人担任讲师,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等课程培训16期,对当地的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在社区的介绍下,周应先成为了农民工帮扶夜校的 批学员。他白天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浇筑,晚上在夜校学习,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很快就成为了工地上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也从最初的多元涨到了多元。

如今,经过系统培训的周应先已经成长为产业工人,成为了乡亲们眼中的“技术大拿”,尝到了技术带来的“甜头”,他也组建起了一支施工队伍,带着10名老乡活跃在建筑工地,带着大家共同致富。授人以渔的方式掘开了富民增收的“源头活水”,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帮扶夜校”累计培训群众余人次,提供就业岗位余个,为当地劳务人员带来了近6亿元的收入。

“卯家湾来变了样,修起多少电子厂,吃苦耐劳把班上,幸福生活跟得上……”每到 昏时分,卯家湾社区广场上就会响起《歌唱卯家湾》这首曲目。歌里描写的美好生活如约而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朝着这个愿景,正在匠心勾勒乡村振兴的新画卷,卯家湾变成幸福湾。

本文来源:工人日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36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