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津豆沙关古称石门关,位于云南省盐津县城西南22公里,是古时由蜀入滇的第一道险关。西岸岩壁上刻有“滇南枢纽”、“其险也若此”等大字,被誉为“滇南第一关”。烟雨中的山间古镇浸染在水润中,朦胧的远山白雾弥漫,三条环山的小街把整个镇子分成三层,每一层的两边是小二楼式的仿古街道。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马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有人言道“南有和顺,北有豆沙”。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的豆沙镇自古以来就是云南省出滇入川、连接中原的重要通道,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小镇旁残存的自秦代以来开凿的五尺道上那些深深的马蹄印、峭壁石缝中的悬棺、“石门关”隘口……,等等这些所透出的气息,似乎让我触摸到了历史厚重的脉动。现存的古道长约米,宽1.7米,历经二千四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人踩马踏,如今坚硬的石阶路依然乌里发亮,马蹄印迹深深。尤其是拐弯及险要处的蹄印最深,有的竟深达十多厘米。关河南岸距水面约余米高处的悬崖绝壁山洞上有十余具棺木斜插在里面,棺木距悬崖顶还有多米。1千多年前,僰人在没有现代化机械设备的情况下,是如何将棺木放置在上下都有多米距离的绝壁上的?现在还是个谜。关上有个唐碑亭,亭内岩壁上是著名的唐袁滋摩岩。袁滋是唐朝御使中丞、著名的书法家。这块摩岩,是袁滋于公元年(唐贞元10年)出使云南,路过石门关时刻下的,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从这咽喉中发散出五条优美的曲线,关河水道、成昆铁路、国道、秦五尺道、火麻高速。五条完全不同的交通图像一幅图画摆在我们面前。五条道路,三千年的变化,尽收眼底,不能没有感慨。自秦开五尺道以来,豆沙关就是中原与边疆的交通枢纽,素有“咽喉巴蜀,锁钥南滇”之称,它是南方丝绸古道上的一道隘口,也是一条连结中原文化与滇缅文化的通道。在这条大通道上,有无数个重要的关口,豆沙关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rc/6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