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盐津县 >> 盐津县美食 >> 豆沙关amp盐津

豆沙关amp盐津

滇东北的大山,果真是乌蒙磅礴,山形巍峨错落,崎岖间蜿蜒着河流,狭窄的河道边民居拥簇。千百年来繁衍生息,积淀了些历史的风尘。所有的历史都来自地理,山川形便,犬牙交错,至今延续着古时划定的云贵川三省省界。

山河纵横,各省地域差异大,人们需要交流贸易,如盐津县,盐是官办物资,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取消;津是渡口的意思,盐津一定是官方主要用来转运盐巴的渡口,顺带云南的茶叶,蜀地的丝绸等等,也一定有秦朝的铁蹄,汉唐的使者,甚至南丝绸之路的商旅。

古代交通不发达,山川交错之地又成为文化传播的天然障碍,是以形成关隘,和平年间为物流提供便利,战争之时便为锁钥,争锋天下,豆沙关如斯。

豆沙关,是昭通和云南的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关隘,之前昭通的吴同学很多次邀我同游,但是碍于时间等等原因一直未能遂愿。这次在老赵倡议下从小草坝绕道豆沙关走走。

到达豆沙关古镇时已暮色低垂,这是一个僻静的小镇,虽说是古镇,但看上去还是蛮新的,应是重新规划建设,修新如旧,刻意保留了一些古老的韵味。

街上人不多,外地人就更少了。虽有高速公路从这里通过,也有匝道,但是在这里停留的人却是不多。

古镇海拔不高,深秋季节也不算冷。

当地人讲话的口音杂着云南话四川话贵州话。

找一个旅店,安顿好,点上一桌饭菜,慢慢地品味这个“三川半”的菜肴,甚是惬意的。

豆沙关原叫石门关。元代,朝廷派一个叫窦勺的将领来守关,于是就用他的名字取而代之,把关名改为窦勺关。由于“窦勺”与当地方言口音“豆沙”一词谐音,就沿用下来。

说到豆沙关,就要说一说五尺道,说到五尺道就要说一下通僰(bó)之道和蜀身(yuān)毒(dú)道。早在秦统一前,蜀守李冰父子就开始了对西南夷道的开发,就是通僰(bó)之道,秦统一之后开凿五尺道,五尺道接李冰所贯通的通僰(bó)之道,以今宜宾为起点,经云南盐津到昭通地区。现残存长约350米,道宽5尺(秦朝一尺约合今27.65公分,五尺宽约合今1.4米),每级石阶宽窄高矮不等。原来我国在秦朝就已经是基建狂魔了。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

豆沙关处在五尺道的咽喉位置,城门上题刻的仍然是古时的“石门关”三字,这是通往古南滇的第一关,关内为中原地界,关外则为蛮夷之地。

吃过早点,沿古镇街道前往豆沙关景区。一只柯基围着我们前后跑来跑去,显出好客的兴奋。

豆沙关景区不大,位于两山的峭壁之间,下为关河。

顺着磨的锃油瓦亮石板路(传说中的五尺道)前行。在道路的至高处是一个小的城楼,这就是石门关。石门关高大约6-7米,上有箭阁。门不是很宽,两手撑开可以触及门洞两壁,也就2米不到吧。可以想见在古代,若石门关闭落锁后往来的客商和军队是很难通过的,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这条米五尺道,一直延伸到山下。石板被往来的商旅行人、马帮用脚打磨的光亮。很多石板上磨下了深达15-20公分的马蹄印痕。

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一个片段。千百年来马帮经过这里把巴蜀的丝绸运往印度、中亚和西方。这条五尺道所承载的不仅是一些货物,更是一段历史。

站在石门关前,感受着历史的变迁。从最早的关河水运,到后来的马帮经过的五尺道。以及之后修建的国道,内昆线,和高速公路。在短短不到几百米的范围内,多道并行于此,这在世界上也是稀有的奇观吧。

它见证了两千多年以来的人来人往,也见证了交通发展的历史,从最初的航运到现代高速公路。

豆沙关航拍剪辑视频

在游览过程中有一工作人员热情的为我们讲解豆沙关的历史,并且指给我们看对面的崖壁上有一个洞,洞中有一块酷似猪头的石头,故称“猪洞”。

过了豆沙关,下一站就是前往“一线城市”盐津县城。

沿关河北行45公里就到达盐津县城,盐津县城位于两山之间的关河旁边。一路过来关河上建立了多个水坝用于发电和灌溉,而运输较慢的航运也早已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

有一座东方大桥将关河两岸的县城连接起来,整个县城都在高山峡谷中,县城的主要区域位于关河的西岸,想必是看不到日出和日落的。

过桥之后便是盐津县城,李老师驾车行驶在盐津县城街头有一些异样的感觉,几分钟后,我才发觉这个县城缺少其他城市的红绿灯,执勤的交警都站在街道两边,指挥着交通车辆,整个县城基本上就是一条主街道。我们是第一次来,也不太清楚这个路线应该怎么走,于是就停车询问交警,交警迅速地说了一下,然后挥手让我们赶快离开这里,因为当车停下的时候后面尾随的车就没有办法超越,而造成了大量的拥堵,于是只能驱车直行。

想找一个车辆掉头的地方却很难找到,如果原地掉头的话,也会造成前后车辆的拥堵,因为道路不熟悉连一个停车场也找不到,窄小的街道,形成了这样一个“一线城市”。寸土寸金的地方逛街也是很难找到一个宽阔的地方来建设停车场。

于是我和老赵,只能迅速地在桥上拍几张照片,李老师则开车等待我们。站在东方大桥,整个县城的布局基本上一目了然,一眼望穿。

河的两边都是吊脚楼,水泥柱深深地插入到下方的河床上,整个楼悬在河的上方。雨季来的时候,正常年份河水应该不会淹没过这个吊脚楼的一楼,但个别年份由于河水过多也会导致整个城市出现涝灾。

盐津县城航拍剪辑

就这般的行色匆匆,桥上匆忙拍了几张照片,和真正的一线城市“盐津”作别,下一个目的地——大关黄连河。

以上视频来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感谢老刘对文章的润色!很多朋友说收不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2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