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盐津县 >> 盐津县美食 >> 花木茂兮人民网

花木茂兮人民网

广东中山有个镇,叫横栏。横栏镇有几个村,都以“沙”为名,三沙、五沙、六沙。横栏曾为沧海,海水冲刷留沙而成平原,故村村名中含有“沙”字。

几个村子一个挨着一个。曾经,三沙最穷。民间有顺口溜:“有女莫嫁三沙村,餐餐食饭半钵泥。”饭钵里怎么会有泥呢?原来,那时三沙人住不上砖瓦房,屋外,老牛犁地,溅起的泥点子便“乘虚而入”,飞入农户家中。

这些都是老皇历了。

如今的三沙村,户户小洋楼,有汽车多辆。村民多人,外来打工者有近10万人。每当华灯初上,三沙村街道上车水马龙、流光溢彩,成群结队的年轻人逛街,购物,聚餐,娱乐。

如此巨大的变化,可从一位叫陈炎连的老人说起。

今年62岁的陈炎连是土生土长的三沙村人。年,陈炎连以中山市横栏镇三沙村农民的身份当选全国劳动模范。

陈炎连是一个脑子灵活的人。上世纪80年代,他就做过花木生意,但没赚到钱,还赔了五六千。首次“创业”失败后,他又承包了七八亩鱼塘。20万条鱼苗不过几百元,但对于他仍是天大的难题。好不容易将鱼苗下了塘,又没钱买饲料。他因地制宜,自力更生,把稻秧子碾碎,掺杂上米糠,拌匀,当作饲料喂鱼;鱼自然是营养不良,最后一统计,鱼苗存活率仅20%。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陈炎连与同村的李炳林共同创办了镇上第一家私营花木场——正是因为这个,他们被称为横栏的“初代花农”。

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年。陈炎连从广播里听到,国家要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他脑子一闪,敏锐地捕捉到,三沙的机会要来了……

岭南空气湿热,非常适合花木生长。陈炎连想,国家搞建设、搞开发,一定需要花木装点城市、乡村,这里面的市场很大。只是,一两个人搞不起来,得说服村民一起来做。可是,让大家放弃传统的劳作方式,并非易事。很多村民并不愿意放弃养殖和打鱼。

而且,还要填塘造田。岭南传统农村,前面河后面塘。长久以来,三沙人出门都走水路。稻谷熟了,装船、卸船,船来船往。走亲戚,出远门,船去船归。

陈炎连和村两委一班人,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给大家鼓劲、打气。

年,三沙村开始筹划建设花木基地。为了给群众做示范,陈炎连带头承包了18亩地,种了秋枫、冬青。效果不错,当年收入达20多万元,成为村里第一批富起来的花木种植户。

这下,乡亲们的心动了,田野里的风也欢快起来。

年,三沙村规划辟出亩地作为花木生产园区。没有富余的地,就以每亩多元的价格把分散在农户手里的鱼塘、菜地承包过来,集中力量搞花木种植。

村民的积极性逐渐被调动起来了。慢慢地,全村户村民,有90%种植了花木。

陈炎连和乡亲们,终于等到了“花团锦簇”的日子。

大约10年间,三沙村村民人均年收入在后面“悄然”加了个“0”。

年,广州举办亚运会。三沙村的花木,几乎被组委会买了个精光。

言及过往的经历,陈炎连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他说,最主要还是党的政策好,乡村才能这样蓬勃发展起来!

“如今的三沙,村民年总收入4个亿。”陈炎连坐在他的“花木场”里,晒着阳光,一脸自豪。

三沙有个“花协”,全称三沙花卉协会。年由陈炎连发起创办。花协成立以后,财政拨了款,协会有了固定的办公楼,成立了党支部。门上,挂着“中山市花木产业研发中心”“广东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省级重点示范点”“中山市农民夜校”“中山市干部党性教育现场教学基地”等牌子。

年,李炳林接任三沙花卉协会会长。年,李炳林曾经承包了24亩地种苗木。可当时他腰包瘪,没钱买种子。但广东湛江芒果树多,果核也多。李炳林穿着汗衫,戴着草帽,拎着编织袋子,走街串巷,捡了一袋又一袋果核,好不容易运回三沙。

果核,黏,黄,沾了土,也脏。他先洗干净,再收集起来放在阴凉处晾干;待表面的水分蒸发掉,再沿着果核的边缘剪开,取出里面的种子;再将种子的薄膜去掉,放在水里浸泡;每天换水,5天左右,种子长出了小小的芽。

多枚种子,承载着他的希望。

此外,他还种了大王椰子。

椰子树发芽后,芽很甜,特别招老鼠。李炳林到处去捡饮料瓶,但那时塑料瓶少,从三沙到中山市区几十里的路,他每天骑着自行车,拖着个竹筐,最多一天捡回来多个塑料瓶。用剪刀从塑料瓶中间一分为二,不大不小,一头套一棵椰子树芽,这下,再厉害的老鼠也是无从下口了。

他种了多棵椰子树,成本一棵1元,3年后,一棵卖到了元。

20多年,李炳林的花木场规模从创业之初的20多亩发展到多亩,分布在中山、珠海、江门各地,年收入从几万元变成上千万元。

在陈炎连、李炳林等人的带动下,三沙村民共同致富,村集体收入也“水涨船高”。“年我们村土地租金每亩只有块左右,现在涨到两万多块;土地生产值每亩从原来两三千涨到四五万”,李炳林说。

李炳林还研究水生植物的水质改造。近来,在广东省科技厅农村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困扰他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他的硕大的池塘里,莲叶田田,红色、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立于水面,娉娉婷婷;水中,菖蒲、芦苇、紫莎草影影绰绰,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和谐共生。

年,李炳林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今年已71岁的李炳林依然勤谨,且不服老。我们在他的“水上观测台”聊了会儿天,离开时,已是午时。经过田间,他突然蹲下身去,仔细观察一株小苗的生长态势,黝红的脸颊,在日头下,显得更加健朗。

横栏镇也有个花木协会,简称“横栏花协”。年10月29日,80后农民梁申华接过前任接力棒,担任会长。

“我们这里很多人都是‘苗二代’,有两三千人。”

梁申华这几年经常往云南昭通跑。中山与昭通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城市。作为中山市花卉苗木行业产业扶贫的先锋队员,他一方面要想方设法让昭通农民走上富裕之路,另一方面也要为横栏花木走得更远突围探路。

从年开始,3年来,多张飞机票、火车票,20多万公里的行程——这位年轻的“苗二代”,足迹走遍昭通的盐津、永善等地,把来自横栏的10万株苗木种到了盐津、永善两县大大小小的村庄、田野、山间。

年11月,盐津县中和镇艾田村的三角梅已经长成,远远望去,一株株梅花,叶片青翠,绿意盎然。再过几个月就可结苞、开花。而所有的三角梅都由梁申华负责收购。“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共赢,扶志、扶技、扶平台、同进退。”按照签订的协议,种三角梅的农户每人年收入将在万元以上。

昔日毫不起眼的横栏,每日里,从早上6点多钟开始,大货车就已经开始奔跑;高峰期每天车流量在台以上。拥有40多年花木产业发展历史的横栏,已成为华南地区重要的花木集散地,除广东外,产品还销往福建、广西、湖南、四川、重庆等地,年销售额近30亿元。

“横栏的扦插技术在全国来说都是领先的。”梁申华说,上世纪90年代,扦插成活率还只有百分之五六十,现在呢,“种1万棵,只有十几棵不成活。”

只是,市场也在随时发生变化,客户对横栏花木的品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在,横栏发展出了多个苗木品种。“品种引进了,但技术也得跟上。”

以前,为了学技术,梁申华要花钱请专家,有时候还请不来。如今,省上定点帮扶,省科技厅20个团队44名农村科技特派员频繁前来,在家门口免费传技术,村民免费学技术。

梁申华还发起成立“卉盛苗木研究院”,由广东省农科院教授团队指导开展苗木品种改良、新品种研发等科研项目,积极发挥“卉盛农业”作为龙头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镇花木产业向信息化、标准化、科技化发展。

横栏花木,已呈百花齐放之势。

一村兴,村村兴。

横栏街头,看不到闲人。百万元户、千万元户都在地里忙。

各花木基地内,变叶木、龙船花、毛杜鹃、红叶朱蕉、铁架三角梅、紫花风铃木、蓝花楹、海枣树、椰子树、造型罗汉松,姹紫嫣红,花香馥郁,造型奇特,赏心悦目。地被、灌木类产品一年四季常青。所有花木产品全部为容器苗、袋装苗,易活、易挪、易种。商品属性鲜明。全镇种植总面积约3万亩,其中连片超过1万亩,辐射镇外面积超过30万亩,已形成以三沙村和五沙村为中心的绿色产业带。

一业兴,百业旺。

依托花木产业,有的人成了货运经营者,有了自己的货车;有的人成了旅游中介,“横栏一日游”,日进千元;有的人掌握了专门技术——挖树、挪树、吊树、栽树,新职业应运而生;有的人开办生态园,宾朋如云;有的人研究有机肥,营养一片沃土……

昔日贫穷落后的横栏,先后被评为“中国花木之乡”“广东省森林小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花卉苗木专业镇”。年,横栏镇花木产业园被认定为珠三角19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年获批建设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广东省科技厅还支持横栏建立花木产业创新平台,重点推动新产品、新技术、新成果的创新、开发、集成应用与示范展示。

一份事业,有人传承,有人接力,方能兴旺。如今,横栏花农中,骨干为三四十岁的年轻人。而更为年轻的“苗三代”们,大学毕业后也选择归乡,继承父业,投身花木产业。

横栏——花木茂兮!

《人民日报》(年01月16日08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1xbbk.net/jwbfz/58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
    冀ICP备19027023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