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人:王明贵柴峻峰陈忠平
推荐地点:云南省昭通市
推荐理由:毛泽东《七律·长征》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乌蒙磅礴”指的就是云南昭通了。昭通位于云岭高原和四川盆地交会处,素有“锁钥南滇,咽喉西蜀”之称,是古代“南丝绸之路”的要冲,享有资源“金三角”之誉。这里既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又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可“畅享”美食。
五尺古道蹄痕深
豆沙关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劈就锁滇扼蜀的雄关天堑,为四川进入云南的交通要道,秦、汉“五尺道”的要隘。因其对岸壁立千仞的石岩,被关河一劈为二,形成一道巨大的石门,锁住了古代滇川要道,故又称“石门关”。先秦古道、朱提水道、内昆跌路、滇川公路、水麻高速公路在此“五道并行”,更是“交通活化石”。
公元前年,秦孝文王逐步稳定了对巴蜀的统治后,命蜀郡太守李冰开修僰道。石门若堵,绝壁如削,工程量巨大,李冰想出了积薪烧岩的办法,采伐一片树林,积于坚岩之上,点燃一把火,大火烧过之后,坚硬的岩石变得酥松脆弱。秦统一之后,为了进一步略通云南,又将僰道向前延伸至建宁(今曲靖)。僰道全长约多公里,因道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
石门关始建于隋朝,以前有一尺二厚的两扇门,门一关,门杠一顶,中原和边疆两面就隔绝了。对于石门关,《蛮书》是这样记载的:“石门东崖石壁,直上万仞;下临朱提江流,又下入地数百尺,惟闻水声,人不可到,西崖亦是石壁,傍崖亦有阁路,横阔一步,斜亘三十余里。半壁架空,欹危虚险。”其险无比。如今“石门关”三字,出自云南著名书法家楚图南之手,极拙朴耐品,意味绵长。
古道上的每一级石梯,都是历史的链条,青石砌成的路面,镌刻着马帮留下的深深蹄印,千年的磨砺,为石梯刻上了道道历史。在至今保存完好的石门关余米不甚规整的古道上,留下了个深深浅浅的马蹄印,最深处竟达12厘米,这是一茬又一茬马帮成百上千年行经此处留下的永恒记忆。
豆沙古镇有余香
“古人、古道、古镇、古风、古韵、古纳四面八方,美山、美水、美景、美女、美食、美收天上人间。”坐在古道大客栈的茶座里,静静地注视这座古朴典雅、新姿焕发的特色古镇,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连续3次遭受地震灾难的废墟。
“雄关漫道,秦风汉韵,驿道风情,旅游小镇。”在废墟上崛起的豆沙古镇,亭台楼阁相连、牌楼门坊交错、驿馆店铺林立,处处洋溢着“古、奇、秀、美”的气息,现已拥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特色旅游城镇、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五张名片”“五顶桂冠”,成为云南省滇东北旅游线上最闪亮的名片。
年,盐津县豆沙镇先后遭受了“7·22”“8·25”“8·29”3次破坏性地震重创,造成全县余户2万余人不同程度受灾,直接经济损失数亿元。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一年打基础,两年求发展,三年树品牌”总体发展思路,盐津县把灾后重建工作与集镇建设、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民生改善、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用3个月时间全面完成户民房恢复重建任务,用一年多的时间全面完成万元省级投资支持配套的22个项目建设。
虽是重建,却不失古韵。维新而不篡改,使得这个新生的千年古镇,依旧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青石板的街和各种商铺与客栈,均悬挂着古色古香的匾额楹联,凡词句书法,皆隐现着抹不开化不去的万古云烟。
向阳而生佳果天成
昭通昼夜温差大,是苹果最佳的生长地区,历经70多年的发展,昭通已拥有世界低纬度高原苹果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区,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年,昭通苹果荣获“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是最具地方特色优势的“金果”。到年,昭通苹果的种植规模将达到万亩、产量万吨左右,让昭通“冰雪之果”“甜蜜之果”“生态之果”享誉全国、走向世界。
昭通围绕“秋韵昭通·苹果之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加快建设引领区域发展的滇川黔省际中心城市、发展高原特色苹果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推动昭通苹果向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发展。“向阳而生,佳果天成”是昭通苹果独特的生长环境,良好的自然生态和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铸造了昭通苹果的天然品质。
目前,昭通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产量65万吨,产值60亿元。昭通苹果富含硒,糖分非常足,入冬后就慢慢长成了“糖心”,又称糖心苹果。眼下,正是昭通糖心苹果大量上市的季节,昭鲁坝子的苹果园里到处是采摘苹果的喜人景象,外地客商开着大车小车来到果园采摘装运苹果。
近年来,昭通充分利用苹果资源禀赋,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到今年为止,昭通建成了全国单体面积最大、国内技术领先的4万亩矮砧密植现代果园示范基地,正在高质量、大规模地以每年10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几年后,昭鲁坝子会形成一个百万人口城市和百万亩优质高效苹果园高度融合的“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半城苹果满城香”的“苹果之城”。
人退鹤来舞动寒冬
在平均海拔0多米的高山湿地,云遮雾绕里、草山碧水间的一群群“优雅舞者”黑颈鹤,赋予昭阳区大山包与众不同的灵气与神秘。
大山包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也是黑颈鹤越冬海拔最高的亚高山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境内有大片被誉为“地球之肾”的沼泽湿地,成为世界濒危动物黑颈鹤的理想越冬栖息地。上世纪中期,被当地人称为“雁鹅”的黑颈鹤飞临大山包,年昭通市成立保护区后,大山包逐渐成为黑颈鹤在云贵高原上最重要的越冬栖息地和迁徙中转站。
越来越多游客、观鸟者等慕名前来。年,大山包接待游客3万人次,年更是突破了12万人次。同时,旅游开发、人鹤争地等问题日益突出。年9月,55公里长的大山包一级公路历经两年建设,在即将通车之际,昭通市昭阳区政府却叫停了大山包旅游。
“人退鹤才来”,意味着重新定位保护与发展的关系。除了暂停大山包旅游,当地政府对大山包保护区生态保护进行系统规划,优化调整保护区范围和功能区划。同时,对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及时清理整改,组建综合执法队,劝返旅游车辆及旅游人员,及时制止干扰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违法行为。
云南省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计,截至11月17日18时,今年飞临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已达只,预计还有大批黑颈鹤正在陆续向大山包保护区赶来。
蹁跹的鹤群,苍黄的野草,清澈的湖泊,壮美的日出,散漫的牛羊,独特的民居,袅袅的炊烟……秋去冬来,大山包保护区进入了又一美丽的时节。
本文图片由柴峻峰陈忠平提供
责编/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