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昆明4月1日电题:战贫志坚——云南乌蒙山区易地扶贫记略
新华社记者林碧锋、彭韵佳
乌蒙磅礴,战贫志坚。
鲁甸卯家湾、靖安新区、会泽搬迁安置点……一座座新城正拔地而起,超10万贫困群众逐步搬出大山。
时值云南易地扶贫搬迁收官之际,乌蒙山区“挪穷窝”、稳就业、“融新城”,越来越多贫困群众开启城镇新生活。
告别大山“挪穷窝”
“连洋芋都卖不出去。”48岁的展文华回忆起早些年生活依然感到苦涩。搬出大山,是全家人共同的梦想。
展文华老家在巧家县发拉村,村子位于乌蒙山深处,海拔超过米。背靠大山,一家人挤在破旧的土木房里,她和丈夫靠着外出务工和种洋芋、苞谷养家糊口。
脱贫攻坚让梦想照进现实。年村里发生滑坡,展文华家被认定为易地扶贫搬迁户。年12月,一家人背上行囊,来到多公里外的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住进平方米的电梯房。
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占地亩,正逐步成为巧家、永善、盐津等5县搬迁群众的新家园。
“以前我上学要走好几个小时的路,现在弟弟走几分钟就能到学校。”展文华24岁的儿子李富城在敞亮的客厅里笑着说,自己从不曾想过,家里有一天能用上无线网络,还有电视和饮水机。
目前,云南省鲁甸卯家湾、昭通靖安新区、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搬迁工作正加紧收官,已分别实现3.2万名、3.1万名和5万名贫困群众搬迁入住。
春日煦暖,万象更新。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正搬出大山“挪穷窝”。
就近就业“稳得住”
“有活干,才能住得久。”鲁甸卯家湾设置公益性岗位,如今展文华和丈夫成了社区保洁员。他们每天忙着上班,打扫社区角角落落,有一份稳定收入,比在老家种地好。
稳住就业才能稳住群众的心。
为了让搬迁群众能“稳得住”,卯家湾积极建设苹果、蔬菜基地和高原特色食品加工园,还在6万平方米的厂房里引入箱包制作、电子配件加工、藤编等扶贫车间,帮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同样是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曲靖市会泽县钟屏街道木城社区内设12个扶贫车间。搬迁群众能在核桃加工、手工编织、分拣草莓等不同车间就业。
木城社区党委书记李翔介绍说,社区里开设扶贫车间,能有效消化劳动力,形成社区“就业圈”。
随着搬迁群众陆续入住,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根据市场需求和劳动力实际需要,开展定向式、定岗式技能培训,内容涵盖家政、保洁、汽修等方面,帮助群众提升技能促就业。
“去年我们做了两个半月的集体培训。”李翔说,培训设在能容纳多人的社区会议室,每晚请专业老师开展专项培训,“大家积极性很高,座位常常不够坐,不少人都站在过道听课。”
入户帮扶“融新城”
促增收的同时,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以入户为“法宝”,开展志愿服务和文化活动,帮助搬迁群众“快融入”,谱写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乐章”。
“每户的基本信息收集有64项。”每天入户是木城社区第一书记韩馥戎的习惯,有时在一户人家,她一待就是一个小时。“大家刚搬出来,我们要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与心理变化。”韩馥戎说。
定期周末设点,不定期随时入户,木城社区成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开展爱心义诊、法律咨询等公益服务。同时组建志愿服务队,开展带搬迁群众“进一次超市”“坐一次公交”“医院”等活动,帮助他们适应城镇生活。
为丰富搬迁群众业余生活,木城社区还请来民间艺术团开展文化活动,组建山歌、广场舞、书法等兴趣团队。
韩馥戎还记得刚开始跳广场舞的情景:“起初大家只看热闹,都不跳,我们就拉着他们一起跳。”如今,广场舞团队已有40多人。
夜幕降临,木城社区的小广场上渐渐热闹。不少群众跳起广场舞,或领着孩子遛弯,或坐在花坛边闲谈,处处流露城镇社区生活的新气息。
责任编辑:詹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