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罗江院长
罗江LuoJiang
年生于云南。彝族
现为云南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云南美术馆馆长
云南画院院长
国家一级美术师
云南省政协第十一、第十二届委员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民族美术艺委会副主任
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研究员
云南大学、云南师范大学MFA硕士研究生导师
云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
云南省文史研究馆书画院研究员
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家
云南省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委员会委员
云南省文物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会泽三道巷写生之一 83cm×59cm 纸本设色 年
对话罗江
策划:许晓生
受访:罗江
采访:当代院风
丙中洛西 50cm×70cm 纸本设色 年
关于笔墨语言——“用笔墨去超越图绘性的再现”
问:罗老师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的专访。我们知道您在致力于当代水墨人物画实践的同时亦从事水墨山水画的探索,您能否谈谈您的水墨山水图式是源于一个怎样的出发点?
答:我们从水墨山水图式的演变中,可窥探出中国山水画的当代性演进历程。我始终坚持在笔墨个性与图式个性中共同丰富画面,立足于地域性风貌的书写。在传统山水画的创作中,难免会出现笔墨符号堆砌、过于主观地描绘对象的问题,但作为追求创作的主体,用笔墨去超越图绘性的再现,是我们这一代人需要共同努力的一个方向。我认为,在当代水墨山水画的创作中,画家不应过度单纯地追求笔墨而忽视图式的重要性,也不应过分强调图式而失去笔墨的可读性,只有在创作中同时兼顾到这两点才有可能推进中国水墨画的进程。
迪麻洛邨小景 50cm×70cm 纸本设色 年
洛本卓之南 50cm×70cm 纸本设色 年
问:您出生于云南楚雄,那片红色土地给予您旷达、执着与真诚的秉性气质,这种秉性也始终贯穿于您的当代山水画实践之中。您擅于以写意的笔墨、率性的方式,还原自然生命景观的原生态,使您的作品截然不同于文人画笔墨的纤弱,也不仅仅是图像的捕捉与再现,而是在自我剖析、自我升华之后对生命体验的深刻诠释,从而彰显出您的志趣。您能否具体谈谈您的山水图式经历了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答:在我的山水创作图式的转变过程中,我早期创作比较注重笔墨个性,强调用笔墨去塑造山体结构,偏向于特写镜头式的山水图式,尤其注重处理局部的景深与画面边界的关系。中后期,我开始融入一些色彩的变化,并在图式上融合传统的散点透视和西画的焦点透视。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不断转化,强化了画面图式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在山水画创作中,我认为观察的视觉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观察方法,它决定了你所创作的山水图式的变化的可能性。
写生之一 35cm×50cm 纸本设色 年
写生之二 35cm×50cm 纸本设色 年
问:在您这些写生系列作品中,既有描绘腾冲火山的自然风光,也有描绘泸西雨咩村、永善团结乡、盐津核桃村等乡间小景的,这些以率性、流动的笔触,同时用具有西方表现主义特征的绘画语言营构的人文小景,有一种激跃的情绪在,它与传统的文人山水画以及20世纪现代国画新传统中的山水范式拉开较大的距离。您能否谈谈您近年的写生系列创作,在笔墨语言上、境界上,有哪些新的探索和追求?
答:笔墨语言一直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为重要的价值视点。在近年来的对景写生创作过程中,实际上我是将传统笔墨语言重新整合,着重于现场视觉的真实感受。我几乎放弃了传统皴法的程式,山石的转折结构完全被干湿浓郁的笔墨概括取而代之。对于局部景观的描写,这种笔墨也契合了现场视觉的真实感受。我将这种感受转换到感受性当中,这就体现在我对云南地理形态、山体的描绘。
盐津县中和镇核桃村 60cm×83cm 纸本设色 年
盐津中和核桃村 60cm×83cm 纸本设色 年
团结乡曼坡即景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关于文化自觉——“近百年来汉文化更加强烈的介入,也使我们对云南的多元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文化理想和担当”
问:不管是山水画还是人物画,您都指向了自身所生长的西南地区,人物多为少数民族,山水则是以大山堂堂的西南景色为主。您对故园河山的深情依恋,这最为根深的情结始终贯穿于您的艺术实践与审美追求。我想这与您自身的文化自觉和社会担当不可分离,您能否谈谈您所欲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文化理想?
答:如你所问,我所创作的山水、人物水墨画均指向自身生长的西南地区,云南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省份。除了自身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碰撞外,近百年来汉文化更为强烈的介入,也使我们对云南的多元文化有了一个更加清晰的文化理想和担当。在我的绘画中,我力求用我接受到的汉文化的知识底蕴来完善自己的图式。在笔墨、色彩的运用上,我力求直接从民间、民族的色彩中来提炼处理,力趋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关系。
写生之三 35cm×50cm 纸本设色 年
写生之四 35cm×50cm 纸本设色 年
关于两地写生——“当我面对这样相似的地域却产生了不一样的感受”
问:您曾言:“云南是一块被外界称为‘秘境’的土地,是打翻了的调色盘。”云南——湛蓝的天空,殷红、赭色的景观,寒带的雪山峡谷,热带的雨林,一条条湍急的江川,25个风情万种的少数民族,这给予您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您能否谈谈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给了您怎样的创作灵感?
答:在我的绘画创作过程中,云南独特的地缘性风貌产生巨大的内在能量。当面对云南独特的山石结构和丰富变化的自然色彩,我便将它们转化为自我感受下的笔墨语言,并最终将它们之间产生的组合关系反映在我的创作当中。譬如,在我的作品中呈现的墨色与赭石的相互视觉关系,正是应证了这种源于本我、源于内心的观照方式。
霞龙潭写生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问:您还创作了一批广西百色写生作品,这批写生作品无论是对笔墨的韵味、线的处理,还是色彩的运用上,都给人强烈的现代感和原生态的气息。您能否谈谈您这一批创作及在广西百色的写生考察经历?
答:广西与云南相邻,其地缘性特点相似,同属于亚热带气候。它独特的自然风光、质朴的原生态景观以及原始的人文习俗,均令人惊异。我曾经多次深入广西地区写生考察,最近一次是应邀参加“美丽广西”晋京展览,并在当地收集创作素材。当面对这样的相似地域时,我产生了非同一般的感受,这种由强烈的地域表征激发的多元的情感碰撞反映在我的作品语言中。可能我在广西地区所创作的写生作品就是在这种直观感受下产生出来的强烈表现力吧。
广西百色景色 45cm×62cm 纸本设色 年
广西百色秋景 45cm×62cm 纸本设色 年
近期思考——“至于语言的‘风格’问题,则是实践者在‘外师造化’的长期探索中才能够形成的外化表现”
问:现代山水画写生是近百年来逐渐完备起来的现代绘画形式,尤其是在新中国时期,山水画在“写生”这条道路走上了高峰。那么,如何去突破前人的范式,架构起自身的风格语言谱系,我想这是当代山水画实践者们共同面临的问题。您能否谈谈对此的思考?
答:建国后,山水画的“写生”高峰经历了不同地域、前辈、大家的探索实践,最后衍生和奠定了各自不同风貌,具有地域性、不同笔墨语言的探索。前人的范式永远是我的榜样,至于语言的“风格”问题,则是实践者在“外师造化”的长期探索中才能够形成的外化表现。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只有外化的观照方式不断的完善,造型观念的不断深化,笔墨语言才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突围、转化和推进。作为生活在当下的创作实践者,我们还有许多内容的值得去推敲和探索。
泸西景色
泸西写生·城子古村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泸西写生·雨咩村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泸西写生·城子古村一角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关于写生与实践——“用了大量的时间去实践这一由外化转向内化的写生过程”
问:作为一种沟通大自然、与大自然建立起紧密联系的方式,亦或者说获取创作灵感源泉的有效手段,写生在您的山水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您是如何理解写生这种工作方式在您山水画探索中的意义的?请您谈谈自身艺术实践中的工作方式以及个人的“写生观”。
答:写生从古至今都是中国传统绘画尤其是山水画的重要观察手段。从写生引发的笔墨革命到图式突围,几乎透露出“以形媚道”的传统价值尺度转化为二十世纪现实主义进程后,山水画文化定位的改变。这种转变使我们在当下视野中,不仅仅注重对笔墨“力求古法”的传承,也在某种程度上趋向于传统文人画表达现实感受的山水。我在时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用了大量时间去实践这一由外化转向内化的写生过程。写生的对象并不局限于江川河流,它可以是来源于生活的任何一个对象。譬如,我最近创作的“修缮中的美术馆”系列,就是描述前段时间装修改造过程中的云南美术馆。这个最贴合和靠近我生活的对象,使我有冲动将我所见所感转化为笔墨呈现出来。上面谈到的关于描绘云南地域风格的山水绘画作品亦是如此道理。
西山华亭寺后庭 50cm×70cm 纸本水墨 年
腾冲写生之一 50cm×70cm 纸本水墨 年
马耳他街景 35cm×50cm 纸本设色 年
在各地采风写生
谈中国画现代性之路——“回望古人凝视艺术的眼光”
问:在考察现当代中国绘画的时候,人们总忘不了要同时扯上“传统的”和“西方的”艺术。您曾提出“回望古人凝视艺术的眼光”的观点,认为它是中国画现代之路的极为重要的步骤,您能否就此具体谈谈?
答:新一代的创作者,似乎都曾尝试在试探“传统”与“当代”的边界。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这一代人显然都主动或被动地接受过西方艺术文化的冲击,尤其是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两个观念并不是完全对立,在这个问题上,我提示到用“回望古人凝视艺术的眼光”的态度,丰富中国绘画现代化构架。我希望我的作品中既有传统笔墨语言的表达方式,又注重具有现代性的图式表现。我认为,艺术语言的独立性首先应建立在融合与创新之中。
会泽县唐继尧故居 83cm×59cm 纸本设色 年
会泽三道巷写生之二 83cm×59cm 纸本设色 年
左上:在宁洱考察“民族团结碑”
右上:在宁洱收集资料
左下:采访“民族团结碑”签字者李万学
右下:采访“民族团结碑”签字者方有富
谈美术馆职务——“在纷杂无序的历史遗存中进行整理和表述”
问:作为一位领导者和学术带头人,您同时身兼多职,然而,繁忙的事务工作并没有影响您的艺术思考和不断创造。您如何平衡行政事务和美术创作之间的关系?
答:由于兼任的职务较多,平时的工作确实比较繁杂和琐碎。但是我的业余时间基本上都是用在创作中的。哪怕是一些非常碎片化的时间也会充分利用起来。对于具有专业研究属性以及承担着美育公共事业的行政单位,其领导者应该是具备综合性素养的人才,尤其要理清美术馆与美术史的密切关系。这也就要求我们不能做纯粹的管理者,不能不懂美术史。因为它们二者都是现代化的产物,都以历代美术为陈列或研究对象,并在纷杂无序的历史遗存进行整理和表述。在这个层面上,我还需继续完善自己,在尽可能地创造出更多作品的同时,也能做一名合格的管理者,为公共美术事业尽一份绵薄之力。
在工作室创作
腾冲写生之二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腾冲写生之三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
速写大糯黑石头寨 42cm×60cm 纸本设色 年